刺激子宮內膜 有助試管嬰兒著床率—郭鴻璋自由時報專文
發布日期:2011/5/3
子宮內膜局部創傷,有利於胚胎著床
(原載於2007年07月23日 自由時報)
報載史上第一例試管嬰兒,英國的路意絲‧布郎已順利懷孕並且產下一名嬰兒。在歐洲不孕症醫學會報告指出,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及新生兒成長發展的追蹤報告證實,經由人工生殖科技懷孕並生產下來的嬰兒,其智商及身體異常機率並未明顯高於自然懷孕者。試管嬰兒技術經歷三十多年,其成功率已逐漸超過四十百分比大關,然而左右試管嬰兒成功與否的諸多關鍵,仍在於精、卵的品質好壞,胚胎培養發育及胚胎是否能順利著床關鍵則在於子宮內膜上。臨床生殖醫學目前最難突破的瓶頸仍是在於著床的成功與否。雖然有發育良好的胚胎,但卻無法掌握是否能順利著床於子宮內膜上。現今常用胚胎輔助孵化來增加胚胎著床成功的機會,或藉由不同的胚胎植入培養液或經由輸卵管植入胚胎,但終究對胚胎著床成功率並未有明顯提高。
因此,以色列學者參考二十世紀初,利用動物實驗的模式,將哺乳動物的子宮內膜局部刮除,可刺激子宮內膜產生蛻變增生反應,並增加組織胺及細胞生長因子釋放,而提高後續著床成功而懷孕的機會。
學者們首先篩選出胚胎品質良好,但卻一再著床失敗的一百三十四位不孕婦女,其中四十五位婦女在前一個月經週期的黃體期間,接受子宮內膜局部刮除術,並在下一個月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發現其胚胎著床率、臨床懷孕率、胎兒活產率皆高於其餘未接受相同處置的另一群婦女。
依此,我們也安排幾位相同情況的不孕婦女,在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前一個月經週期的黃體期間,接受子宮內膜局部刮除術,初步追蹤發現這些患者胚胎著床成功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此提出給不孕患者另一個參考方向。
詳刊於自由時報2007年07月23日健康醫療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