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排卵葯物 不會導致卵巢提早更年–自由時報
發布日期:2011/7/15
來源出處/作者:郭鴻璋
正常人類女性,月經週期只能排出一個卵,卵巢排卵的功能從青春期開始啟動,直至更年期而結束。女性若希望能懷孕成功就必需要有健全的排卵功能。因此能準確預測排卵時間及增加排卵數目,則可增加懷孕機率。因此對不孕女性,生殖內分泌科醫師會建議患者接受排卵葯物治療。使用刺激排卵葯物的目的是要增加女性排卵數目,藉以增加懷孕機會。然而有些患者或者中醫師會質疑這些葯物是否會提早將卵巢排卵功能耗盡,而導致患者卵巢提早老化而進入更年期?
要澄清上述質疑需先了解人類的排卵機轉。女性卵巢儲存約有2百萬顆卵子。從青春期開始,卵巢皮質層即不斷進行複雜的演變,每一次月經週期,平均會有2百至4百顆靜止狀態的原始卵泡被啟動,但其中最多只有15到20顆原始卵泡可形成具有顆粒細胞及較大透明帶的中級卵泡。由於腦下腺分泌的濾泡刺激激素(FSH)數量有限,無法足夠供應這些中級卵泡成熟,因此通常只有一顆主要卵泡會發育完成卵子排出;而其他被啟動的原始卵泡及中級卵泡則走向萎縮一途。所謂人工生殖治療所採用的“超排卵刺激”方法,是指在月經週期主要卵泡形成前,(月經來潮7天內)給予自生性或外來性的FSH,以促使更多的中級卵泡得以進一步長成成熟卵泡,並在黃體成長激素催熟的刺激作用下將卵排出。
值得一提的是卵巢有一個特別的控管機制,主要是保護延長卵巢排卵功能。卵巢可分泌特殊因子即為“米勒氏管抑制因子(MIF)”,這因子可有效防止未到排卵序期的不成熟卵泡被提早起動。每一個月經週期所起動的原始卵泡,其實是有一定順序,就像軍隊閱兵的士兵團一樣,早在3至6個月前就己成軍。MIF的生理功能即是保護未成熟卵泡不被啟動。而刺激排卵葯只能針對所治療月經週期的卵泡有作用,並不會把儲存的卵子提早消耗掉。
口服排卵葯問世已超過半世紀,它的優點是便宜、方便服用,缺點是排卵反應較差,易造成子宮內膜過薄不利胚胎著床,且長期使用曾有零星致癌的報告。而排卵針劑使用己超過三十年以上,目前未有數據報告指出它有致癌的問題。在此仍建議不孕婦女應找專業合格不孕症專科醫師診治,可以得到更安全有效的醫療品質。
